宁德市寿宁县法学会基层服务点助力化解一起茶树损毁纠纷
本网讯 7月21日,宁德市寿宁县芹洋乡下修竹村的茶山小径上,一场因群众林木砍伐引发的茶树损毁纠纷,在寿宁县法学会芹洋乡基层服务点(以下称芹洋乡法学会基层服务点)等多部门联动下画上和谐句号。这场跨越利益纠葛的调解,不仅展现了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芹洋速度”,更凸显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的法治力量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的精准触达。
纠纷源于李某雄在已审批备案的林木砍伐作业中的操作失误,倒伏的树枝造成李某生茶园数十棵茶树受损。双方对赔偿分歧激烈:李某生坚持经济补偿,李某雄则以“茶树待更新”为由拒绝赔付。矛盾迅速升级后,芹洋乡综治中心依托网格上报机制,启动“三色预警”预案,联动芹洋乡法学会基层服务点、芹洋司法所、芹洋派出所、芹洋林业站,组建专业化调解团队及时介入。
在茶园现场,调解员以“背靠背”疏导打破僵局。法学会基层服务点的法学专家、法学会会员全程介入,厘清森林法中的林木砍伐处置规范与民法典中侵权责任条款的适用边界,明确提出“恢复原状优先于金钱赔偿”的法律导向。这一专业意见为矛盾化解定下基调:李某雄需清理茶园遗留树枝与作业泥土,保障采茶通行与土地复垦;李某生则基于茶树生命周期评估,接受非经济补偿方案。
调解过程中,“1+6+N”多元共治模式释放效能。芹洋乡综治中心统筹调度,芹洋司法所主导流程把控,芹洋派出所维护现场秩序,林业站提供技术勘验,而法学会基层服务点则发挥法律专长,通过普法宣传、法治会商、释法明理,为调解方案注入法治内核。
此次调解的成功,印证了芹洋乡法治建设的纵深推进。法学会基层服务点的法学专家、法学会会员,通过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法治培训、法治会商和工作交流,已为“古道热肠”提包调解队培育22名“法治明白人”,使其在田间地头调解时能精准援引土地承包法、环境保护法等条款。芹洋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典树介绍:“我们每月开展‘以案释法’研讨,针对山林权属、相邻关系等纠纷类型建立法律应答库,确保调解既解‘事结’更化‘法结’。”
据悉,芹洋乡今年已通过“三三制”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141起,调解成功率98.6%,其中矛盾纠纷村级首调化解率达95%以上。随着法学会基层服务点正式入驻芹洋乡综治中心,已同芹洋司法所、芹洋派出所共建形成“法治+调解”的调解体系,以“行走的调解站”姿态,将法律咨询、纠纷调解、风险评估、协议公证等全链条服务直通村居。这场茶园里的握手言和,不仅是多元调解机制的实战检验,更是法治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