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柘荣:“草根和事佬”助推基层“微治理”
本网讯 “调解一件,普法一片。”
不久前,记者走进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溪坪街“谢圣耀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在墙壁醒目处,这八个大字首先映入眼帘。
成立于2014年6月的“谢圣耀草根和事佬工作室”,是以古稀老人谢圣耀名字命名。他是一名扎根调解一线十几年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志愿奉献余热的“草根和事佬”,曾获得过“全国人民调解先进个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宁德市金牌调解员”等荣誉称号。由于他为人和善、调解成功率高,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望,所以大多时候,左邻右舍、街坊邻居都亲切地称他“老谢”。
在柘荣,像谢圣耀这样的离退休党员干部、经济能人、族老乡贤等“草根和事佬”目前有526名,分别在全县9个“草根和事佬”超市、132个工作室中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他们始终热心接访、耐心倾听、细心分析、公心调解、恒心疏导,活跃在基层调解一线,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邻里和谐之歌。”柘荣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柘荣县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过程中,致力于将工作重心下移,推进“枫桥经验”本地化,充分挖掘整合本土民间调解力量,通过建立“草根和事佬”调解超市,发挥“民事民调、民事民管”优势和作用,“点单式”精准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枫桥”新样板,构建起了全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大格局,为加强和创新基层“微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草根和事佬”实为热心人
记者了解到,在柘荣,“和事佬”专指农村(社区)那些德高望重、乐于助人、处事公道、善作沟通和调解的群体,最初因其多数为民间人士,没有职务职级,也不承担公务,仅在邻里发生矛盾纠纷的时候出面调解,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定分止争,扮演公正公平“中间人”角色,故称为“草根和事佬”。
“草根和事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热心帮助身边的人,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尽心尽力当大事来办,直到各方都满意为止。比如,今年8月的一天,居民关先生因自家下水道管网改造滞后,与邻居产生矛盾。谢圣耀收到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进行调解,最终让这起邻里纠纷很快平息。
不仅如此,懂法的谢圣耀还向记者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当事人袁先生的奶奶去世后,其叔叔和姑姑提出进行遗产继承;其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也要求对房产进行遗产继承。协商无果后,袁先生找到谢圣耀进行调解。此案涉及人员较多、关系复杂,工作室人员经过调查,了解到其奶奶生前是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该房屋继承份额全部由孙子袁先生继承。
“针对此情况,我们通过电话、入户等方式,与袁先生的叔叔、姑姑多次求证,并耐心讲解民法典知识,最终双方承认袁先生奶奶生前的口头遗嘱,同意放弃该房产的继承份额。”谢圣耀介绍道,而针对袁先生的两个妹妹,我们了解到她们虽然因种种原因上了袁先生父亲袁某甲的户口簿,但与袁先生并无血缘关系,且两个妹妹常年和亲生父母一起生活,并不存在真实的收养关系。经过工作人员充分释法说理后,最终她们同意自愿放弃该房屋的继承权。最终各方达成协议,纠纷得到化解。
据柘荣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谢圣耀这样的“草根和事佬”来自各行各业、各乡各村,大多阅历丰富、年龄偏大、有一定专长,他们凭着自己的古道热肠,发挥人熟、地熟、事情熟的优势,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灵活化解了大量民间纠纷,维护了基层稳定,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草根和事佬’站在中立角度,秉持‘和为贵’理念,既循法调解、也循理说事,在日常‘调和’中解纷止争,在协议‘促和’中案结事了,彰显了中华民族‘和气、和睦、和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同时也回归了‘人民纠纷人民解、人民调解为人民’的民本思想。”该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柘荣县委政法委数据统计,“草根和事佬”初创至今,累计共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5702起,占该县调处纠纷总数的47.26%,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第一道防线”,提升了县域社会治理综合效能。
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和事经”
记者了解到,为了一以贯之坚守“和为贵、民为本”精神,柘荣县“草根和事佬”在长期调处矛盾纠纷实践中,针对过去矛盾纠纷调解形式单一、老办法不能适应新形势、调处质效不明显等问题,结合“全员大走访”活动,开展“五个一”行动,形成了具有柘荣地方特点的“和事经”。
一是常在辖区走一走。“草根和事佬”坚持有事没事到社区(村)走一走,穿街过巷看一看,大到在建项目、市场经营管理,小到生活垃圾、路灯井盖、家长里短,都留心关注,既做到村情民情心中有数,又能及时制止聚众打牌、乱倒垃圾、封建迷信、酗酒滋事等陋习。二是遇上求助帮一帮。“草根和事佬”除了及时解决居(村)委转办、交办的问题,还主动走进群众家里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困难,拉近感情,让调解人性化,更接地气、更具温度。三是常在网上看一看。“草根和事佬”通过网络收集社情民意,经常上网看看有没有辖区的话题,特别是当地的贴吧、论坛、公众号,刷一刷视频号、抖音号,了解群众所思所愿,给予正面的引导和回应。四是常在事后问一问。为巩固调解成果,“草根和事佬”对有可能再次发生纠纷的案件进行跟踪回访,通过电话短信或登门走访,隔三岔五关心问候当事人,持续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五是案件质量评一评。“草根和事佬”重点围绕卷宗要素是否齐全,是否有利于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法律法规与民间习俗是否形成良性互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方面,采用自评、交叉互评等方式,对案件进行质量评估,确保调解公平公正。
自“五个一”行动常态化开展以来,基层矛盾、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社会风险等影响到基层和谐、睦邻友好、社会风气的隐患和问题都被“草根和事佬”掌握,在上报相关部门的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介入。比如,在化解纠纷矛盾中,“草根和事佬”们在一杯茶水、一番话语之间,就能找到双方当事人的矛盾争议焦点,综合应用法律政策、道徳伦理、民间习俗等方法逐一化解。“把‘草根和事佬’吸纳进纠纷化解队伍,是一种依靠民间智慧、民间力量化解民间矛盾的新型调解模式,较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具有简捷、灵活、便利和有效的特点。”柘荣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道。
如今,柘荣县可以依托“草根和事佬”超市和工作室,按照“以事找人、以案定人”合理调配用好用活“和事佬”,提供“点单式”精准调解。比如,针对“家务事”“邻里事”,巧用“贤人”优势,在法律框架内运用“土话、软话、家常话”,巧妙化解群众纠纷,2021年以来,“草根和事佬”成功调处婚姻、邻里等一般性民间纠纷674件,占全县该类纠纷总数的81.4%;针对重点项目建设或跨区域土地、山林等权属纠纷,善用“能人”威信,发动民间力量,释法析理引导,多方斡旋“促和”,累计化解山林土地纠纷335件,占该类纠纷的80.14%;针对公共建设、城区改造等涉及工程征迁纠纷,妙用“亲人”情感,安排重点征迁对象的亲朋好友充当“和事佬”,打好“感情牌”,当好“润滑剂”,化解工程征迁类型纠纷151件,占该类纠纷的80.75%,使项目顺利推进。
从“昙花一现”走向“常态长效”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基层矛盾纠纷化早化小化了,始终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柘荣县在“草根和事佬”调解模式推进过程中,还不断通过深入翔实的调查研究,找准问题补齐短板,将党委协调各方、政府整合资源与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草根和事佬”调解模式再升级、再拓展,实现从“昙花一现”走向“常态长效”,让“民间枫桥”焕发新活力。
据柘荣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该模式的功能更立体,柘荣依托各乡镇综治中心,从“草根和事佬”超市中精选培育1至两个特色调解工作室,如“老干部调解室”“巾帼调解室”“老法官调解室”“老战友调解室”“孝德调解室”“园区调解室”“家庭婚姻调解室”以及以个人命名的品牌调解工作室,并以“党建+调解”“调解+普法”“调解+网格”统一布局,使各工作室既有相同职能又各具工作特色。
同时,为了让运行更完善,柘荣实行内外联动多元解纷,破解了纠纷化解“权责不明晰、管理不长效”的困境,由县委政法委牵头成立“草根和事佬”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社区(村)相应成立协调小组,不定期与法律工作者、乡镇综治中心、群防群治工作联动,遇到特殊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上报,由户籍地和常住地“草根和事佬”联席“会诊”。
另外,为了进一步夯实保障,柘荣坚持将“草根和事佬”工作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实行“一案一补”和动态调整,按调解难度最低80元、最高500元标准执行,2021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草根和事佬”调解补贴、奖励经费17.1万元;每年公开评选表彰一批优秀“草根和事佬”和调解典型案例,调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和事佬”专业技能培训制度,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两次培训,通过以案释法、交流学习、集中培训、交叉互评等方式,提升业务水平和调解技巧。
“‘草根和事佬’来自民间、扎根群众,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使命,努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共同体,为实现柘荣长治久安贡献自己的力量。”柘荣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