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交调”+“公证”破冰赔偿困局!柘荣县综治中心创新模式为困难家庭托起法治暖阳
本网讯 当交通事故的阴霾笼罩两个困难家庭,当法律条文遭遇现实困境的冰封,如何破局方能彰显法治温度?近日,柘荣县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了一起两个贫困家庭交通事故赔偿纠纷,该案系我市首例通过“道路交通事故行业调委会+公证服务”模式化解纠纷的案例。这起调解,既为伤者撬开生命救治的希望之窗,更以公证赋能为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筑牢法治堤坝。
“我的家人被车撞伤需治疗,肇事方没钱,我们也没钱治病,怎么办!能帮帮我们吗?”4月15日,柘荣县综治中心接到陈某家人的求助,工作人员一边安抚情绪,一边仔细了解记录案情,随后迅速将该起交通事故纠纷案,按流程指派给柘荣县道交调委会。
原来是4月7日,孔某驾驶无牌电动摩托车在柘荣县双城镇少年宫路段碰撞行人陈某,致其腰椎骨折入院。经交警认定,孔某负全责。然而,双方均为困难家庭:陈某夫妇无力垫付医疗费用,而肇事方孔某系精准扶贫户,所驾车辆未投保交强险。面对近万元医疗费用缺口,陈某家属于4月15日,向柘荣县综治中心紧急求助。
接到求救后,该县道交调委会调解员认为,该案事实清楚。但难点在于,如何让双方都是困难户的当事人,对损害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
调查过程中,调解员通过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向相关鉴定机构了解到陈某在事故中L2椎柱压缩性骨折已达伤残等级。调解员一方面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安抚陈某的情绪,耐心倾听困难与诉求。另一方面耐心向孔某细致分析事故责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将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释法析理。
“我是贫困户,还靠国家帮助,我也想赔偿,但要我全额赔偿,我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啊!”调解过程中,孔某表示自己也有极大难处。同时,调解员发现,孔某因全额赔偿困难,才对陈某的赔偿诉求十分无奈。综治中心及时介入,经分析研判后因案施策,探索引入“道路交通事故行业调委会+公证服务”模式。
“公证处的介入,一方面可向双方详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赔偿标准,让当事人对赔偿事宜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针对肇事方孔某家庭的特殊情况,公证人员则从法律层面提供支持,为双方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双方明晰权益义务,确保其合法合规,消除双方对赔偿落实的担忧。”柘荣县公证员说。
经过多轮耐心的沟通和协调,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调解协议。责任方孔某一次性赔偿其因本起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护理费、误工费、后续治疗费、营养费等损失共计人民币22500元。陈某自愿放弃赔偿不足部分的主张权,调解协议经公证赋予法律效力。 至此,这起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在综治中心得到了妥善解决。
“不用打官司就能解决问题,协议还有法律保障,真是省心又安心!真是要感谢调解员和公证员,帮我们把这件事解决了!”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感慨道。双方握手言和的那一刻,紧绷的面容换上释然笑容。
这场涉及精准扶贫户的特殊调解,不仅让赔偿款在法理框架内落地生根,更是开创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新范式。对弱势群体而言,公证保障确保赔偿落实,缓解燃眉之急;对社会治理而言,联动机制提升处理效率,减少矛盾激化,为同类案件提供可复制经验。随着“道路交通事故行业调委会+公证服务”模式推广完善,将为更多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撑起法治清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