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

“礼门路径”让群众“理有处讲”

2021-12-21 18:36作者:王淇锋 周光共来源:福建法治报

周宁县礼门乡探索富有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

 

本网讯 不久前,在周宁县礼门乡廉政爱国教育基地矛盾调解工作室内,因家庭矛盾而闹离婚的小陈与其妻子阿香(化名),在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重归于好。

 

这是该乡探索“3+X”调解模式以来化解纠纷的一个普通案例。近年来,该乡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基层高效治理,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构建领导下访、探索“3+X”调解模式、建立“党员巷长”等新举措,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出一条富有特色、务实管用的新路。

 

“上访”为“下访”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主动下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每个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日前,礼门乡党委书记黄锦荣在下乡接访时说道,干部走下去了,群众满意度就会提升上来。

 

近年来,该乡围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乡、村级信访评理室及时介入调处,全面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开展“四门四访”(开门接访、进门约访、登门走访、上门回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2015年,家住贡川村的陈某因公路建设导致祖上坟墓被毁。5年间信访7次始终未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村委会也多次协调无果。

 

今年6月,黄锦荣在接访时了解该情况后,立即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3套调解方案,并召集当事人和村干部以及司法所、派出所、平安办、调解员等有关人员到综治调解中心开展联合调解。现场,调解员耐心与对方确认事情原委,互通双方了解的信息,随后为对方解释政策,提出调解方案。通过对当事人陈某的说服、动员及客观分析,最后陈某同意了调解方案,签订了息诉息访承诺书,表示不会再信访了。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乡共接访群众10批12人,受理“福建省信访系统”内信访件22件,均已全部办结,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了“急难愁盼”问题,重信重访率明显下降。

 

探索“3+X”调解模式

化解矛盾纠纷于无形

 

魏征,唐朝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谏臣,享有“千秋金鉴”之盛名。而魏征正是礼门主村魏氏的祖先,在礼门群众心里有着崇高的地位。

 

礼门乡借助“魏征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建立“礼门廉政爱国教育基地矛盾调解工作室”和综治调解中心,探索“3+X”调解模式(3即司法所、派出所、平安办;N即当事人所属村的调解员或威望高的乡贤),接到调解申请后,调解人员快速整理出调解方案后组织群众展开调解,最大限度地将纠纷化解在基层之中。

 

6年前,台风苏迪罗登陆闽东地区,连日暴雨,张某邻居老屋不堪雨情,墙体倒塌,造成张某家土房受损。台风过后,村委联系张某及其邻居多次协商得出解决方案,但当初协商的赔偿金额邻居却未兑现也没有给一个准确的说法,村委对此也很无奈,这便成为了张某心结。

 

今年初,邻居返乡,张某寻求调解中心协助帮忙解决此事。调解员当即将邻居请到礼门廉政爱国教育基地矛盾调解工作室,用闲聊的方式与其谈心,语重心长地劝说邻居算好法律账、良心账和道德账。最终,邻居主动提出要向张某当面致歉并归还赔偿金,双方握手言和。

 

连续3年“零发案”

多举措构建“平安礼门”

 

“我们乡已连续三年没有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也没有群体性事件发生。”提及礼门乡治安工作,礼门派出所所长陈登洪自豪地说。

 

平安的背后得益于近年来该乡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维稳联席调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平安村”“平安学校”“平安边界”“平安邻里”等系列活动,努力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平安礼门”添砖加瓦。

 

陈登洪介绍,在乡党委、政府的牵头下,司法所、派出所、村干部以及有威望的村党员代表50余人建立了一支“平安创建”队伍,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各村由党员、民警、村干部组成专班网格化分工、划片共治,村村结合、村村协作,实现社会综合管理。

 

与此同时,为使各种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礼门派出所结合“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工作,联合乡平安办等部门在星村建立“党员巷长”制:将星村划分为4个基础网格,并以巷道为界,推选出9名群众基础好的党员担任“党员巷长”,由民警担任网格员,及时了解各家各户情况,切实将纠纷化解于萌芽之中。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