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化春风 ——周宁县七步镇综治中心情法交融解邻里心结
本网讯 2025年6月19日,周宁县七步镇矛盾纠纷调解室里,郑先生和叶先生郑重地在调解协议上签下了名字,一场因“滴水”而起、纠缠了一年多的邻里恩怨终于尘埃落定。
2024年,郑先生在叶先生家隔壁盖新房。本是喜事,却因两家房屋之间狭窄的“滴水位”归属不清,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一次,郑先生指着两家之间湿漉漉、堆着杂物的地面,不满道:“老叶,你家雨水滴湿我家地基了,这滴水位是公用的,你怎么占了。”
叶先生立刻反驳:“老郑,你盖房震动那么大,我家墙都裂了,滴水位在我这边,我怎么用你管不着。”他指着自家顶楼的几道裂缝,语气激动。
争执迅速升级,从滴水位扯到房屋损伤,再到日常琐事。昔日点头之交,转眼成了怒目相视的陌路人。2025年3月,积怨难解的两人,一同走进了七步镇综治中心。
中心受理后,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老周立即联合官洋村委会干部实地勘察。他们仔细查看滴水位、测量距离、倾听双方诉求。郑先生强调滴水位被侵占的危害,叶先生也情绪激动,指着受损的墙体诉说委屈,并抱怨对方态度强硬、毫不退让。
调查发现,这远非简单的滴水位争议,还缠绕着房屋损伤责任、沟通破裂等多个结。“情况复杂,得‘专家会诊’。”老周汇报道。中心果断牵头,联合七步司法所精通民法典的助理员小陈和官洋村委会叶主任等人,组成了调解专班。
首次专项调解在村委会举行,气氛凝重。郑、叶二人分坐长桌两端,脸色紧绷。
调解会上,老周没有急于切入争议。他缓缓讲起了“六尺巷”的典故:“清代宰相张英,面对家人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回信说‘让他三尺又何妨’?邻居感动,也让出三尺,成就了美谈。”他语重心长地看向两人:“一尺墙,不如一寸心宽;争寸土,不如让三分情谊。古人为‘三尺巷’尚能如此豁达,我们今日为这点滴水位伤了和气,值得吗?”
这番话像暖流,悄然融解着冰封的敌意。两人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
司法所小陈适时介入,拿出民法典,清晰解读了相邻关系、权利边界、损害责任的法规。“滴水位,双方都有合理使用权,也有不妨碍对方的义务。墙体损伤,需明确因果和责任,该修则修,该赔则赔。”他还举了附近乡镇和网上的类似案例,让法条变得具体可感。
同时,专班也邀请双方信任的亲友和村中长者,分别从“远亲不如近邻”的情理角度劝解。
经过多轮耐心沟通协调,僵局终于打破。
6月19日,在镇调解室庄重的氛围中,郑、叶二人再次相对而坐,脸上少了戾气,多了平和。
在老周主持下,双方就滴水位的清理维护、叶家墙体的检测与修复责任等,逐条达成共识。笔尖划过,调解协议正式签署。
签完字,郑先生主动伸手:“老叶,以前我说话冲,对不住了。以后咱还是好邻居。”叶先生握住他的手,带着歉意:“老郑,我也有不对,以后互相照应。”
看着两人冰释前嫌,老周欣慰道:“基层治理的力量,不仅在于化解矛盾,更在于修复人心,重燃邻里间守望相助的温情。这‘和’字,既有‘禾苗’的生机,也需‘口’的沟通,缺一不可啊!”
两人由衷地向调解专班致谢:“谢谢你们!专业又公正,帮我们解了大疙瘩。”
一场“滴水”风波,在情、理、法的交融灌溉下,终化邻里和谐的涓涓细流,浸润着七步镇的基层土壤,传递着治理的温度与力量。
上述案例仅是七步镇综治中心众多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中心持续深化“4321”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已成功化解各类纠纷13起,调解成功率达87%,为维护辖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了解,下一步七步镇综治中心将重点强化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和主动介入调解能力,并健全源头预防工作机制。其目标是将中心进一步打造成为集听民情、解民困、纾民怨功能于一体的核心平台,确保群众诉求“有地方说事、有平台受理、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这些举措旨在持续夯实“平安七步”建设根基,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