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县综治中心:“鲤水”融情化干戈
本网讯 “有你们的调解和监督,不仅不用打官司,更不用担心拿不到工伤赔偿款了!”近日,务工人员刘某在宁德市周宁县综治中心的帮助下,与企业达成工伤赔偿和解协议,避免对簿公堂……
今年以来,周宁县综治中心始终以“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为根本遵循,通过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与数字赋能,打造出富有周宁特色的基层解纷“效能高地”。推出具有周宁特色的“鲤百家事,宁万众心”品牌,真正实现了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鲤水”融情:工伤纠纷终化解
步入温馨明亮的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笑容可掬,耐心解答;宽敞的调解室里,矛盾纠纷正心平气和地化解,这里没有严肃拘谨的距离,只有家门口的便利与信任。“鲤百家事,宁万众心”作为周宁县综治中心着力打造的调解品牌,其中“鲤”字源于当地吉祥物——鲤鱼,寓意如鲤穿梭、灵活解纷,既传递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也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让矛盾纠纷化解更显亲和、高效。

日前,务工人员刘某在操作行车吊运钢管时不慎夹伤左手,经鉴定为工伤十级伤残。赔偿金额争议让刘某与企业陷入僵局。周宁县综治中心迅速启动“3+x”研判机制,联合多部门开展调解。工作人员援引《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规,采取“背对背”“面对面”等多种方式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真没想到,不用打官司,也能这么快拿到赔偿!”刘某感慨道。这起案件的成功化解,正是周宁综治中心运用法治与情理相结合、多元调解机制高效运行的缩影。
“目前,综治中心整合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民政和人社局、住建局等受理窗口,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均建立‘工作专班’与综治中心进行无缝对接。”周宁县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这样一来,群众遇到矛盾纠纷不用“四处投医”,在综治中心就能“一站式”解决。
“宁心”聚力:邻里干戈化玉帛
不仅是劳资纠纷,邻里矛盾同样在周宁综治中心的调解下实现“软着陆”。2024年郑先生开始在叶先生房屋旁新建房屋,本该成为友好邻居的两人,后因房屋中间滴水位权属不清产生纠纷,双方发生了口角,2025年3月向七步镇综治中心求助。该综治中心受理该诉求后,立即组织村委会和调解员对矛盾纠纷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

周宁县综治中心牵头司法所、村委会组成专班,调解专班通过实地勘察、倾听诉求、调查取证、梳理矛盾焦点。经过前期多轮沟通,调解专班召开专项调解会议,一方面,引用“六尺巷”典故开导双方,邀请亲朋好友对双方进行情感疏导;另外一方面,专班对双方进行了《民法典》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运用身边、网络鲜活案例,以案释法。
这类复合型纠纷的化解,得益于周宁持续深化“158”工作机制,通过“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真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鲤跃龙门”:文化赋能打造周宁品牌
周宁县综治中心不仅注重情感融入与文化赋能,更以机制创新和数字建设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建立“统一受理、分类流转、依法办理、闭环管理”流程,实现群众诉求“进门即办、办即反馈、访即回应”。同时,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矛盾实时监测、精准预警,“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与处置效率。

周宁综治中心深度融合地域鲤鱼文化,将“鲤”形象贯穿于调解服务全程,增强群众认同感和信任度。同时借鉴“和”文化智慧,推出具有周宁特色的“鲤百家事,宁万众心”品牌,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逐步形成“以和文化为魂、以法治为纲”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