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
李小斌:用爱架起警民“连心桥”
2020-07-29 00:02作者:佚名来源:
“23年从警生涯,我深深地体会到,最美的花是笑容、最宽的桥是热情、最亮的灯是真诚,我就带着这样的笑容、热情和真诚,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李小斌,屏南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说起她,当地群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1989年她从省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在屏南县公安局,从警23年以来,她长期在派出所户籍窗口、出入境窗口单位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在身患顽疾的情况下,她始终恪尽职守,忘我投入。她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常年帮扶救助贫困家庭、关心慰问外籍人员;她从点滴做起,真情服务,架起了警民“连心桥”。
读透“服务经” 将心比心服务体现价值
2009年11月22日,屏南县造桥名匠黄春财拨通非工作时间预约电话,称其父子三人应邀前往台湾,26日要到北京文化部,但持有的只是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的传真件,原件要24日寄达屏南,李小斌接电话后,马上启动“绿色通道”,在争取到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5日他们就领到了通行证,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首度登陆台湾,黄氏父子三人应邀向台北民众展示了“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
李小斌始终坚持“假如我是申请人”的换位服务理念,用真情温暖着每一位申请人。她经常与前来办证的群众交流谈心,认真听取他们意见,并根据他们的建议,简化出入境业务,将原本7天提交的申请流程,压缩至2天内。
“多年在窗口与申请人打交道,我解读着那一张张陌生而期待的面孔,我常想,假如我是申请人,我希望民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办理我的申请呢?”在年复一年与申请人交流中,林小斌读懂了、读透了其中的意思,那就是:热情!便捷!于是,她将自己的手机与办公室号码绑定,作为非工作时间预约电话向社会公布,十多年如一日,无论是中午,还是深夜,只要是打来的咨询电话,她都会耐心细致地和言解答。“将心比心,此时此刻,我能感同身受他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使用得好,它所体现的价值就不一样,当我的时间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它就会有两倍、三倍的价值,甚至更多。”李小斌说。
近年来,屏南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返乡之时到公安机关办理证照,只要外出务工、经商的申请人,需要在节假日办理证件的,她都毫不犹豫放弃自己的假日。每年正月初三、初四,她就急着赶回工作岗位。“阿斌,多留一天吧!”“阿斌,照顾好自己!”母亲的挽留、父亲的嘱托成了她一路的行囊。仅今年春节,该大队一天就受理了70多人次的出入境申请,为那些需要在春节长假一结束就出行的申请人提供了便利。
“愚公移山”半年 三十年纸质档案电子化
2008年3月,退休干部林某想到新西兰与女儿安享晚年,到新西兰大使馆办理探亲签证时,大使馆要求提供1986年他女儿赴新西兰留学时的文书档案,林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该县公安局,李小斌热情接待了他。
当李小斌听清其来意后,仅用10分钟就找出了他女儿22年前的档案,并当场复印给他。林某惊叹地说:“真没想到你们办事效率这么高!”
2008年,福州的徐先生经多方寻找,终于在台湾找到多年不见的弟弟,当他决定到台湾探望弟弟时,却无法提供兄弟关系的证明材料.他只依稀记得自己1969年到屏南插队时,曾将弟弟的户口一起迁到屏南,迁移证上有标明兄弟关系,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里从福州赶到屏南。李小斌听了徐先生的述说后,很快就为他找到那张已经发黄的迁移证,徐先生激动地说:“40年了,想不到屏南公安局会把资料保存得这么完好。
便捷、效率,是窗口优质服务的根本要求,但李小斌明白,这便捷和效率,仅靠勤快是无法达到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初,她决心在工作之余把所有纸质档案全部整理为电子档案。可是,当站到足有3米多高的档案堆前,她发现自己还不如它一半高,要将这些档案分类整理并录入电脑,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领导并没要求她这样做,有人认为她这不是在自讨苦吃吗?可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想法却一次次涌上她的心头。她咬咬牙,自我鼓励:愚公能移山,我也能移“山”,只要挖“山”不止,总有一天会完成的。
就这样,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档案整理上,两个月过去了,她从电脑旁站起来,再与档案堆相比,发现自己终于高过了它;三四个月后,她发现左眼开始隐隐发麻,她知道这是眼疾发作了,但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挺一挺,就过去了,这是她当时的唯一想法,就这样,李小斌对着电脑不停地敲打,整整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独立完成了累积34年的4300多卷达省标的电子档案,并全部移交到该局档案统一保管,为以后的日常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界大爱 倾力帮助被拐16岁缅甸姑娘
“虽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许有的爱就是那种天性的悲悯。”在采访中,李小斌说。
2008年冬天,一个被诱骗到中国的16岁缅甸姑娘依凯,刚刚分娩20天就被遗弃街头,凛冽的寒风,李小斌看到这位姑娘,头发脏乱、衣着单薄、脚上穿着塑料拖鞋,黑乎乎的手臂紧紧地抱着孩子,眼中充满着孤苦和无助,身着警服的李小斌走近了她,李小斌看到依凯的眼中迸发出期盼的亮光。
“此时,我不能一走了之,因为警徽之下无弱者。”这是李小斌当时的真实想法,她马上向该局领导汇报情况,并多方努力,筹集了5000元,替这对母女在旅馆租了一个房间,并雇请专人照料她们的生活起居。与此同时,李小斌抓紧时间为她办理遣送手续,两个月后,这对母女在李小斌等工作人员的一路护送下到达云南瑞丽。在边境口岸,挥手道别之际,依凯泪流满面,抱着婴儿向李小斌她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每年的传统佳节,李小斌都提着礼品去看望那些解放前被抓壮丁到台湾终身未娶的返屏定居台胞老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家乡人民的亲情。甘棠乡坂兜村的甘女士和丈夫台胞林先生对李小斌念念不忘:2010年5月17日,甘棠乡坂兜村的甘女士和丈夫台胞林先生焦虑万分地赶到办证窗口,要求加急办理证件。经了解,甘女士要携3岁女儿小婷在21日赶往台湾嘉义县参加公爹的葬礼。李小斌马上受理,进入系统后发现小婷在大陆没有户口,同时她所持的入台许可证入境事由是“奔丧”而不是“定居”,请示上级后表示此类情况无法办理大陆证,甘女士顿时悲伤得咽哽起来,李小斌一边安慰她,一边了解到她申报女儿户口的材料基本齐备时,马上与甘棠派出所、该县局户政部门协调,请他们特事特办尽快审批,小婷终于在下午下班前落上了户口。紧接着,李小斌马上启动了“急事急办”程序,19日下午,母女两收到了省厅寄来的证件,林先生带着妻女来到大厅表示感谢,说上户口、办通行证这么难的事一天内就完成,大陆警察办事效率真快。
读透“服务经” 将心比心服务体现价值
2009年11月22日,屏南县造桥名匠黄春财拨通非工作时间预约电话,称其父子三人应邀前往台湾,26日要到北京文化部,但持有的只是国务院台湾办公室的传真件,原件要24日寄达屏南,李小斌接电话后,马上启动“绿色通道”,在争取到省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5日他们就领到了通行证,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首度登陆台湾,黄氏父子三人应邀向台北民众展示了“屏南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
李小斌始终坚持“假如我是申请人”的换位服务理念,用真情温暖着每一位申请人。她经常与前来办证的群众交流谈心,认真听取他们意见,并根据他们的建议,简化出入境业务,将原本7天提交的申请流程,压缩至2天内。
“多年在窗口与申请人打交道,我解读着那一张张陌生而期待的面孔,我常想,假如我是申请人,我希望民警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办理我的申请呢?”在年复一年与申请人交流中,林小斌读懂了、读透了其中的意思,那就是:热情!便捷!于是,她将自己的手机与办公室号码绑定,作为非工作时间预约电话向社会公布,十多年如一日,无论是中午,还是深夜,只要是打来的咨询电话,她都会耐心细致地和言解答。“将心比心,此时此刻,我能感同身受他们如释重负的心情。”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使用得好,它所体现的价值就不一样,当我的时间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它就会有两倍、三倍的价值,甚至更多。”李小斌说。
近年来,屏南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经常利用节假日返乡之时到公安机关办理证照,只要外出务工、经商的申请人,需要在节假日办理证件的,她都毫不犹豫放弃自己的假日。每年正月初三、初四,她就急着赶回工作岗位。“阿斌,多留一天吧!”“阿斌,照顾好自己!”母亲的挽留、父亲的嘱托成了她一路的行囊。仅今年春节,该大队一天就受理了70多人次的出入境申请,为那些需要在春节长假一结束就出行的申请人提供了便利。
“愚公移山”半年 三十年纸质档案电子化
2008年3月,退休干部林某想到新西兰与女儿安享晚年,到新西兰大使馆办理探亲签证时,大使馆要求提供1986年他女儿赴新西兰留学时的文书档案,林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该县公安局,李小斌热情接待了他。
当李小斌听清其来意后,仅用10分钟就找出了他女儿22年前的档案,并当场复印给他。林某惊叹地说:“真没想到你们办事效率这么高!”
2008年,福州的徐先生经多方寻找,终于在台湾找到多年不见的弟弟,当他决定到台湾探望弟弟时,却无法提供兄弟关系的证明材料.他只依稀记得自己1969年到屏南插队时,曾将弟弟的户口一起迁到屏南,迁移证上有标明兄弟关系,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里从福州赶到屏南。李小斌听了徐先生的述说后,很快就为他找到那张已经发黄的迁移证,徐先生激动地说:“40年了,想不到屏南公安局会把资料保存得这么完好。
便捷、效率,是窗口优质服务的根本要求,但李小斌明白,这便捷和效率,仅靠勤快是无法达到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初,她决心在工作之余把所有纸质档案全部整理为电子档案。可是,当站到足有3米多高的档案堆前,她发现自己还不如它一半高,要将这些档案分类整理并录入电脑,要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领导并没要求她这样做,有人认为她这不是在自讨苦吃吗?可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想法却一次次涌上她的心头。她咬咬牙,自我鼓励:愚公能移山,我也能移“山”,只要挖“山”不止,总有一天会完成的。
就这样,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档案整理上,两个月过去了,她从电脑旁站起来,再与档案堆相比,发现自己终于高过了它;三四个月后,她发现左眼开始隐隐发麻,她知道这是眼疾发作了,但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挺一挺,就过去了,这是她当时的唯一想法,就这样,李小斌对着电脑不停地敲打,整整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独立完成了累积34年的4300多卷达省标的电子档案,并全部移交到该局档案统一保管,为以后的日常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界大爱 倾力帮助被拐16岁缅甸姑娘
“虽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许有的爱就是那种天性的悲悯。”在采访中,李小斌说。
2008年冬天,一个被诱骗到中国的16岁缅甸姑娘依凯,刚刚分娩20天就被遗弃街头,凛冽的寒风,李小斌看到这位姑娘,头发脏乱、衣着单薄、脚上穿着塑料拖鞋,黑乎乎的手臂紧紧地抱着孩子,眼中充满着孤苦和无助,身着警服的李小斌走近了她,李小斌看到依凯的眼中迸发出期盼的亮光。
“此时,我不能一走了之,因为警徽之下无弱者。”这是李小斌当时的真实想法,她马上向该局领导汇报情况,并多方努力,筹集了5000元,替这对母女在旅馆租了一个房间,并雇请专人照料她们的生活起居。与此同时,李小斌抓紧时间为她办理遣送手续,两个月后,这对母女在李小斌等工作人员的一路护送下到达云南瑞丽。在边境口岸,挥手道别之际,依凯泪流满面,抱着婴儿向李小斌她们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每年的传统佳节,李小斌都提着礼品去看望那些解放前被抓壮丁到台湾终身未娶的返屏定居台胞老人,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家乡人民的亲情。甘棠乡坂兜村的甘女士和丈夫台胞林先生对李小斌念念不忘:2010年5月17日,甘棠乡坂兜村的甘女士和丈夫台胞林先生焦虑万分地赶到办证窗口,要求加急办理证件。经了解,甘女士要携3岁女儿小婷在21日赶往台湾嘉义县参加公爹的葬礼。李小斌马上受理,进入系统后发现小婷在大陆没有户口,同时她所持的入台许可证入境事由是“奔丧”而不是“定居”,请示上级后表示此类情况无法办理大陆证,甘女士顿时悲伤得咽哽起来,李小斌一边安慰她,一边了解到她申报女儿户口的材料基本齐备时,马上与甘棠派出所、该县局户政部门协调,请他们特事特办尽快审批,小婷终于在下午下班前落上了户口。紧接着,李小斌马上启动了“急事急办”程序,19日下午,母女两收到了省厅寄来的证件,林先生带着妻女来到大厅表示感谢,说上户口、办通行证这么难的事一天内就完成,大陆警察办事效率真快。
编辑:
最新更新
各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