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要闻

东侨公安分局打造四平台积聚年度公安工作正能量

2020-07-28 19:22作者:2013-8-27来源:
    今年以来,东侨公安分局大门山派出所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辖区实际,深化防控水平和整体实战效能,打造四大平台,不断提升公安工作质效,积聚年度公安工作正能量。 
      一、提高队伍素质,打造正规管理平台。一是坚定信念,强化民警思想。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深化人民警察精神文化建设内涵,定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强化民警廉政作风、法制意识、荣辱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民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纪律教育,使民警牢记《人民警察誓词》,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纪律条令》,清正廉洁,纪律严明。强化养成教育,使民警严格遵守《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和社会公德,举止文明,行为规范。强化法制教育,使民警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既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又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二是监督倒查,强化民警执法。为严防基层机关化,实行周一至周四的夜加班制度。通过所务会抽查进行监督倒查,使各民警对辖区内的情况能够做到熟知熟记。根据执法规范化要求,健全办案规则,对执法的每一道环节都进行了细化规定,压缩一切可能滋生违法违规的空间。通过每月集中评判、复核和抽查等形式,对案件进行考评,并强化考评结果应用,提升发现执法问题的能力。加强执法监督,派出所不定期通过督察视频监控系统调取录相回放,发现和纠正办案场所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防止执法安全事故和执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二、规范警务运作,打造警力前移平台。一是社区警务专业化。启用全新勤务机制,在锦绣社区、华侨新村社区、万安社区、大门山社区设立警务室,由综合素质较强的民警担任辖区民警负责管理,实施警力前置,走专职化道路。社区民警实行弹性上班制、定时定点办公制,以适应社区警务的机动性、灵活性。值班时负责日间接处警,保障社区民警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包括在警务室内办公和接待群众,密切警民联系,进一步深化基层基础工作。为方便群众到派出所办事,派出所印制了警民联系卡,把民警的姓名、电话号码和咨询电话、报警电话印在卡上,发放至辖区的各家各户;设立了民警去向牌、群众办理预约台等,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警民恳谈制度化。以民主恳谈为载体,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行“周三恳谈日”制度,不断深化警民联系。每年分主题、分场地、分对象、分时段召开各类恳谈会100多场次,如每周的进村入企座谈会;每月的警民恳谈;每季的娱乐场所、网吧、旅业等管理对象座谈会;每半年的社区、村书记与主任座谈会;每年分行业召开汽车、电机协会等座谈会,全面倾听群众呼声。恳谈会既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热情积极的响应,又及时掌握了社情民意,也培养了民警的业务水平。
      三、实施网格巡防,打造动态防控平台。一是充实巡防力量。将警力前置,在原有警务室的基础上,新设立学校警务室1家、企业警务室2家,以“谁出资,谁受益”为原则,实行企业警务室“驻厂制”,提供24小时巡逻服务。二是提升巡防效能。有效整合企业保安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在街面和居民区开展巡逻蹲守活动,加大对案件高发、防范薄弱、隐患突出部位的动态巡逻、盘查堵控力度,进一步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形成社会化立体防控机制。同时大力开展全城设卡行动,每周安排三次行动,每次抽调10名警力,在辖区主城区交通要道设置卡点,提高见警率、盘查率、抓获率。 
      四、强化研判攻坚,打造信息警务平台。一是强化应用意识。充分利用集基础信息采集、信息分析研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和警务综合应用平台,牢固树立“信息主导警务、研判引领实战”的理念,明确每日、每周、每月信息化应用基本内容,使基础业务从“软任务”转变成为“硬要求”。成立信息采集中心,挂靠派出所综合队,深入开展信息研判预警、网上比对串并等工作,做到警情信息分布与治安防控相结合,预警信息分析与科学决策相结合,信息并联整合与侦查破案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服务实战。二是活化应用模式。狠抓全警实战应用,出台网上考核监督、网上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充分利用综合勤务平台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民警日常工作情况的功能。同时全方位、多层面开展信息综合研判,为实战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对发生的采用特殊手段、具有一定苗头性的个案及时进行分析研判,提出针对性打防措施,通报各相关单位,有效遏制发案。对特定时段内多发性、系列性案件进行分析,提出预警和串并案件的意见。定期对各类案件进行全面分析,探寻重大案件和可防性案件的规律特点,为实战决策提供依据,提高破案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