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

茶香解心结 妙语化纷争丨柘荣县“杯茶释理”谱写基层治理新篇章

2025-11-14 18:16作者:记者 黄歆宸 通讯员 陈玉萍来源:福建法治报、新福建

本网讯  乡村治,则百姓安;基层和,则国家稳。化解多占违建、钱财纠葛等“微矛盾”,不仅事关基层社会治理安定稳定,更直接关乎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近日,在“中国高山白茶之乡”宁德市柘荣县,一种生于推杯品茗之中,成于握手言欢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新路径——“杯茶释理”调解法,正悄然改变着当地基层治理的格局。

 

“现场”到“茶室”

 

柘荣县富溪镇地处县域西南,林地、茶园、田地、水源等资源交缠互织,居民生活中难免遇到细碎摩擦,若不及时化解,便容易结成“疙瘩”越长越愁。

 

“剩下的地,你要么还我,要么赔钱,不然我就死给你们看!”2018年,富溪镇前宅村启动棚户区改造,温老三家的100平方米祖宅地刚好在其中,但因祖上宅基地分割模糊,60多平方米地一时无法厘清,8000多元补偿款成了邻里数年间难言的“痛”。


微信图片_20251113174649.png

富溪镇调解员在茶室为温老三调解棚户区改造引发的邻里纠纷


今年3月,情绪激动的温老三再次因此事与邻居发生冲突。面对民警的耐心调解,温老三直接躺倒在地,以死相逼。民警第一时间通过县综治中心诉求受理平台提交矛盾纠纷协助化解求助。富溪镇综治办接到派单后,立即启动“杯茶释理”调解法,并将调解室设在就近的白茶作坊。

 

“这白茶又香又醇,温老哥,你先喝一杯消气茶。”白茶作坊里简单温馨,但刚上茶桌的双方却是剑拔弩张。负责这次调解的是邻村靴岭尾年过六旬的公道人吴成福,他有个破局“怪招”——不言事只递茶。只见他熟练地取来本地高山白茶,用85℃的山泉水冲泡,递到温老三手中。

 

“温老弟,这炭焙白茶要经过萎凋、烘干多道工序,急不得;咱的事也得慢慢说才明道理。”茶汤入口的温润,瞬间缓和了温老三紧绷的情绪。随后,吴成福以茶为引,邀请当年参与棚改的老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茶桌,就着茶香回忆细节,再结合村委会留存的原始测量档案,最终厘清事实:温老三家确有面积漏算,该补。

 

捧着茶,听着顺心在理的公道话,温老三终是放下心结,邻里重归和睦。吴成福常说:“农村的事,有时候重要的不是对错,而是面子是否给足。想要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就是要贴近生活、走进人心,知冷热、重茶礼。”

 

“茶室”变“公堂”

 

随着“杯茶释理”调解法的深入推进,柘荣县的茶室调解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尽管每间白茶调解茶室各有不同,但都遵循着吴成福总结的“三杯茶”流程,这一流程如今已成为化解矛盾的利器。

 

第一杯是“消消茶”。刚上桌不聊事,以茶待客,先上一口热乎茶,既缓解双方激动情绪,又留足空间为后续调解铺垫。这杯茶看似简单,却能为后续调解创造良好氛围。

 

第二杯是“听听茶”。双方茶客你一言我一语,公道人不打断、不评判,茶凉再续,直到把委屈、顾虑说清楚道明白。这一过程让当事人感受到被尊重,为化解矛盾奠定基础。

 

第三杯是“和和茶”。公道人用茶引题,理脉络、辨是非、出主意、定乾坤,推动双方各退一步,以和为贵,达成共识。这杯茶往往能促成双方握手言和,实现案结事了。

 

“以前化解矛盾纠纷,不是上交政府,就是提请诉讼,事了彼此就是陌路人。”吴成福深有感触地说,“‘杯茶释理’调解法化解的不仅是矛盾,更是人心。”


微信图片_20251113174655.png

调解游氏兄弟的林地砍伐权纠纷


今年8月,靴岭尾村的游氏兄弟因村口一片林地的砍伐权闹得不可开交,两人一路吵一路闹到“茶室”。吴成福的“三杯茶”流程走过,兄弟俩悔不当初,当场表示要摒弃前嫌,携手共进。

 

在楮坪乡,茶农之间的茶园边界纠纷,巧用“杯茶释理”调解法,半小时内化解;在乍洋乡,小学保洁员与校方、物业公司因合同性质及补偿产生的纠纷,经“杯茶释理”化解,快速促成三方达成补偿协议;在双城镇,调委会也学用此法,成功化解多起伤残赔偿纠纷……

 

柘荣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姚松周表示:“‘杯茶释理调解法’不仅体现了柘荣悠久茶礼文化的魅力,也展示了新时代解决纠纷矛盾的当下智慧。”

 

“浅试”变“品牌”

 

随着“杯茶释理”调解法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效,柘荣县开始着力将这一创新做法打造成基层治理的特色品牌。通过规范化建设、机制保障和平台完善,让茶香浸润更多群众的心田。

 

在规范建设方面,该县注重标准化运作,研究制定《茶事调解工作规范》,明确“和事佬”的选聘标准需要兼顾茶乡威望与法律素养。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培训体系,将白茶文化、法律知识等纳入必修课程,推动调解队伍从“草根化”向“专业化+本土化”融合转型。

 

在机制保障层面,着力整合法院、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力量,创新建立“茶事调解+司法确认”衔接机制,明确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流程和标准,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有效破解“调而不执”难题。通过整合“巾帼调解室”“乡贤评理室”等特色平台资源,形成“茶事调解为主、多元力量补充”的矛盾化解合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柘荣县创新将“参与茶事调解”等行为纳入全县“积分制管理”体系,协调茶企、合作社提供白茶农资、技艺培训等兑换奖励,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目前,已在全县9个“草根和事佬”超市、119个村(社区)级工作室中嵌入茶室调解功能,这些场所既是茶友交流的“聚集地”,更是化解矛盾的“服务站”。


微信图片_20251113174659.png

城郊乡调解员以“三杯茶”流程调解车祸纠纷


“真心感谢这杯茶,在家门口就帮我把问题解决,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去外面工作了。”在柘荣县城郊乡的白茶调解室里,老张激动地说道。今年5月,他父亲因车祸与人产生纠纷,不到一小时就在茶室里化解了矛盾。这样的高效调解,正是“杯茶释理”调解法品牌效应的生动体现。

 

柘荣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周介表示:“古有杯酒释兵权,今有杯茶化纠纷。我们将继续从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汲取智慧,推动‘杯茶释理’品牌建设从‘有成效’向‘成体系’升级,让这一创新做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效能。”


编辑:范云